"美國次貸風暴後,SIV又成為另一個隱憂。國內金融機構公告虧損近二百億元,並不是全栽在次貸產品;有些是因為購買了連結次貸的SIV產品。聯合新聞網 | 財經產業 | 金融要聞 | 次貸地雷 國內已賠180億:
SIV(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),一般翻譯為「結構式投資工具」,可以說是衍生性金融商品「大集合」,SIV可能包含:A或B級公司債、次級房貸、企業應收帳款債權、商業本票等金融債權,以及以這些債權為基礎「變身」的證券化產品。"<2008/01/28>
"次貸「警報」似乎沒有完全解除,根據外資摩根大通證券公司最新報告分析,受到次貸風暴衝擊,抵押債權憑證(CDO)、擔保債權受益憑證(CBO)與結構 式投資工具(SIV)等資產基礎證券(ABS)產品統統受波及,台灣金融機構很難完全倖免。"<2008/01/28>聯合新聞網 | 財經產業 | 金融要聞 | 時點不同?官方:次貸損失90:
"金管會統計,去年十一月底時,共有十三家銀行持有結構式投資工具(SIV),合計曝險部位約二百十八億元,預估損失四十億元,加計次貸損失,銀行業整體虧損約七十億元;壽險業損失約廿億元。整體金融業損失約九十億元。"<2008/01/28>聯合理財網-股市快訊:
"金控業者高層主管指出,金控業若要賺大錢,主要依賴財務工程的不斷創新,包括衍生性金融商品、結構式投資工具 (SIV)、擔保債權憑證 (CDO)等,甚至可以搶私募基金的大餅,但台灣主管機關不准金融業設立私募基金及避險基金,頂多只能藉由放款賺取微薄利差,雖然風險相對受到控制,但相 對獲利也遭壓縮。"<2008/01/27>聯合新聞網 | 財經產業 | 金融要聞 | 金融業次貸損失 金管會下令:
"去年11月,金管會再度公布,共有13家銀行投資結構式投資工具(SIV)部位共218億元,預估可能損失40億元。SIV的新聞報導(正體):
若加總次級房貸及SIV部位的損失,國內銀行業的預估損失已經達70億元。若加上壽險業次貸加上SIV的預估損失金額約20億元,整體金融機構的損失金額已達90億元。"<2008/01/25>
SIV的新闻报导(简体):
SIV news reports"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